前言
最近一些变动,有一个老项目交由我们组负责维护,碰到这样的事情我的内心是崩溃的,但还得强颜欢笑,拍着胸脯说没问题。更悲哀的是,该项目中还使用了mongo,还是自己搭建的,没有交由DBA统一管理,无奈,只能赶鸭子上架,自己学习mongo了。
为什么使用集群架构?
主从:故障转移:无法实现,如果主机宕机,需要关闭slave并且按照master模式启动。无法解决单点故障 无法autofailover 不可以自动主从的切换
为了解决主从的问题,MongoDB3.0之后出现副本集,副本集解决了故障转移的问题,但是一个副本集中的数据是相同的,无法做到海量数据的存储。所以就需要一个架构去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分片式集群。
一个健壮的简单的MongoDB集群的搭建需要十个服务进程(分开搭建需要十台服务器),这里在一台虚拟机上进行搭建。
关于MongoDB
mongodb的集群搭建方式主要有三种,主从模式,Replica set模式,sharding模式, 三种模式各有优劣,适用于不同的场合,属Replica set应用最为广泛,主从模式现在用的较少,sharding模式最为完备,但配置维护较为复杂。
而目前接手过来的项目所用的就是Replica set,所以也就主要了解了这个模式。官网介绍可以点击这里
其中Replica Set模式中三类角色有必要知道下:
主节点[Primary]
接收所有的写请求,然后把修改同步到所有Secondary。一个Replica Set只能有一个Primary节点,当Primary挂掉后,其他Secondary或者Arbiter节点会重新选举出来一个主节点。默认读请求也是发到Primary节点处理的,需要转发到Secondary需要客户端修改一下连接配置。
副本节点[Secondary]
与主节点保持同样的数据集。当主节点挂掉的时候,参与选主。
仲裁者[Arbiter]
不保有数据,不参与选主,只进行选主投票。使用Arbiter可以减轻数据存储的硬件需求,Arbiter跑起来几乎没什么大的硬件资源需求,但重要的一点是,在生产环境下它和其他数据节点不要部署在同一台机器上。
注意,一个自动failover的Replica Set节点数必须为奇数,目的是选主投票的时候要有一个大多数才能进行选主决策。
搭建集群
了解了基本概念之后,就开始尝试搭建集群,为了更好的理解,特意找了三台测试机进行部署。
前期准备
首先准备三台测试机:
10.100.1.101 主节点(master)
10.100.1.102 备节点(slave)
10.100.1.103 仲裁点(arbiter)
然后就是mongo的安装包(由于线上用的是3.4.2的版本,所以保持统一)
curl -O https://fastdl.mongodb.org/linux/mongodb-linux-x86_64-3.4.2.tgz
安装mongo
这里统一安装在/usr/local/mongodb下。
首先解压并重命名:
tar -zxvf mongodb-linux-x86_64-3.0.6.tgz mv mongodb-linux-x86_64-3.4.2/ /usr/local/mongodb
然后在/mongodb下新建几个文件:
#存放mongo配置文件 mkdir -p conf #存放日志文件 mkdir -p logs #存放数据文件 mkdir -p data
这里需要注意下,配置文件中配置的文件路径一定要存在,不然在启动mongo时会出错,mongo启动时也不会自动生成。
接着分配创建配置文件:
主节点:mongodb_master.conf
#master.conf dbpath=/usr/local/mongodb/data logpath=/usr/local/mongodb/logs/mongodb.log pidfilepath=/usr/local/mongodb/master.pid directoryperdb=true logappend=true replSet=testdb port=27017 oplogSize=100 fork=true noprealloc=true
备份节点:vi mongodb_slave.conf
#slave.conf dbpath=/usr/local/mongodb/data logpath=/usr/local/mongodb/logs/mongodb.log pidfilepath=/usr/local/mongodb/master.pid directoryperdb=true logappend=true replSet=testdb port=27017 oplogSize=100 fork=true noprealloc=true
仲裁点: vi mongodb_arbiter.conf
#arbiter.conf dbpath=/usr/local/mongodb/data logpath=/usr/local/mongodb/logs/mongodb.log pidfilepath=/usr/local/mongodb/master.pid directoryperdb=true logappend=true replSet=testdb port=27017 oplogSize=100 fork=true noprealloc=true
在使用上只是最基本的配置,实际场景中可以根据自己的业务需求进行配置,其他参数供参考:
--quiet # 安静输出
--port arg # 指定服务端口号,默认端口27017
--bind_ip arg # 绑定服务IP,若绑定127.0.0.1,则只能本机访问,不指定默认本地所有IP
--logpath arg # 指定MongoDB日志文件,注意是指定文件不是目录
--logappend # 使用追加的方式写日志
--pidfilepath arg # PID File 的完整路径,如果没有设置,则没有PID文件
--keyFile arg # 集群的私钥的完整路径,只对于Replica Set 架构有效
--unixSocketPrefix arg # UNIX域套接字替代目录,(默认为 /tmp)
--fork # 以守护进程的方式运行MongoDB,创建服务器进程
--auth # 启用验证
--cpu # 定期显示CPU的CPU利用率和iowait
--dbpath arg # 指定数据库路径
--diaglog arg # diaglog选项 0=off 1=W 2=R 3=both 7=W+some reads
--directoryperdb # 设置每个数据库将被保存在一个单独的目录
--journal # 启用日志选项,MongoDB的数据操作将会写入到journal文件夹的文件里
--journalOptions arg # 启用日志诊断选项
--ipv6 # 启用IPv6选项
--jsonp # 允许JSONP形式通过HTTP访问(有安全影响)
--maxConns arg # 最大同时连接数 默认2000
--noauth # 不启用验证
--nohttpinterface # 关闭http接口,默认关闭27018端口访问
--noprealloc # 禁用数据文件预分配(往往影响性能)
--noscripting # 禁用脚本引擎
--notablescan # 不允许表扫描
--nounixsocket # 禁用Unix套接字监听
--nssize arg (=16) # 设置信数据库.ns文件大小(MB)
--objcheck # 在收到客户数据,检查的有效性,
--profile arg # 档案参数 0=off 1=slow, 2=all
--quota # 限制每个数据库的文件数,设置默认为8
--quotaFiles arg # number of files allower per db, requires --quota
--rest # 开启简单的rest API
--repair # 修复所有数据库run repair on all dbs
--repairpath arg # 修复库生成的文件的目录,默认为目录名称dbpath
--slowms arg (=100) # value of slow for profile and console log
--smallfiles # 使用较小的默认文件
--syncdelay arg (=60) # 数据写入磁盘的时间秒数(0=never,不推荐)
--sysinfo # 打印一些诊断系统信息
--upgrade # 如果需要升级数据库
--fastsync # 从一个dbpath里启用从库复制服务,该dbpath的数据库是主库的快照,可用于快速启用同步
--autoresync # 如果从库与主库同步数据差得多,自动重新同步,
--oplogSize arg # 设置oplog的大小(MB)
--master # 主库模式
--slave # 从库模式
--source arg # 从库 端口号
--only arg # 指定单一的数据库复制
--slavedelay arg #设置从库同步主库的延迟时间--replSet arg # 设置副本集名称
--configsvr # 声明这是一个集群的config服务,默认端口27019,默认目录/data/configdb
--shardsvr # 声明这是一个集群的分片,默认端口27018
--noMoveParanoia # 关闭偏执为moveChunk数据保存
节点配置完之后就可以启动mongo了,cd到bin目录下:
./mongod -f /etc/mongodb_master.conf ./mongod -f /etc/mongodb_slave.conf ./mongod -f /etc/mongodb_arbiter.conf
配置节点
最后,就需要配置主、备、仲裁节点了。首先我们选择一台服务器进行连接:
./mongo 10.100.1.101:27017 >use admin
然后进行配置:
cfg={ _id:"testdb", members:[ {_id:0,host:'10.100.1.101:27017',priority:2}, {_id:1,host:'10.100.1.102:27017',priority:1}, {_id:2,host:'10.100.1.103:27017',arbiterOnly:true}] }; rs.initiate(cfg) #生效配置
如果不出意外,配置正常生效,基本也就完成了,可以通过rs.status()命令查看相关信息。
到这里,你可以登录数据库测试下成果了,看下正常的数据库操作,主从是否同步了。测试的话这里就不再多说了。
数据备份与还原
简单搭建完集群之后,需要将原来的测试环境数据迁移过来,所以涉及到了mongo的备份与还原。
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的,通过mongodump和mongorestore来实现:
./bin/mongodump -h 10.100.1.101 -d testdb -o . # mongodump -h dbhost -d dbname -o dbdirectory # -h:MongDB所在服务器地址,例如:127.0.0.1,当然也可以指定端口号:127.0.0.1:27017 # -d:需要备份的数据库实例,例如:test # -o:备份的数据存放位置 ./bin/mongorestore -h 10.100.1.102 -d testdb testdb # mongorestore -h <hostname><:port> -d dbname <path> # --host <:port>, -h <:port>:MongoDB所在服务器地址,默认为: localhost:27017 # --db , -d :需要恢复的数据库实例 # --drop:恢复的时候,先删除当前数据,然后恢复备份的数据 # <path>:mongorestore 最后的一个参数,设置备份数据所在位置 # --dir:指定备份的目录,你不能同时指定 <path> 和 --dir 选项。
总结
到这里,对于mongo有了一定了解和认识,也基本掌握了搭建和迁移流程,面对三无(无开发,无文档,无注释)的老项目也有点底气了,剩下的时光就要在边看代码边吐槽的日子中渡过啦,想象就心累...
好了,以上就是这篇文章的全部内容了,希望本文的内容对大家的学习或者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学习价值,如果有疑问大家可以留言交流,谢谢大家对的支持。
免责声明: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收集,仅供用于学习和交流,请遵循相关法律法规,本站一切资源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后门、不妥请联系本站删除!
稳了!魔兽国服回归的3条重磅消息!官宣时间再确认!
昨天有一位朋友在大神群里分享,自己亚服账号被封号之后居然弹出了国服的封号信息对话框。
这里面让他访问的是一个国服的战网网址,com.cn和后面的zh都非常明白地表明这就是国服战网。
而他在复制这个网址并且进行登录之后,确实是网易的网址,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停服之后国服发布的暴雪游戏产品运营到期开放退款的说明。这是一件比较奇怪的事情,因为以前都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现在突然提示跳转到国服战网的网址,是不是说明了简体中文客户端已经开始进行更新了呢?
更新日志
- 小骆驼-《草原狼2(蓝光CD)》[原抓WAV+CUE]
- 群星《欢迎来到我身边 电影原声专辑》[320K/MP3][105.02MB]
- 群星《欢迎来到我身边 电影原声专辑》[FLAC/分轨][480.9MB]
- 雷婷《梦里蓝天HQⅡ》 2023头版限量编号低速原抓[WAV+CUE][463M]
- 群星《2024好听新歌42》AI调整音效【WAV分轨】
- 王思雨-《思念陪着鸿雁飞》WAV
- 王思雨《喜马拉雅HQ》头版限量编号[WAV+CUE]
- 李健《无时无刻》[WAV+CUE][590M]
- 陈奕迅《酝酿》[WAV分轨][502M]
- 卓依婷《化蝶》2CD[WAV+CUE][1.1G]
- 群星《吉他王(黑胶CD)》[WAV+CUE]
- 齐秦《穿乐(穿越)》[WAV+CUE]
- 发烧珍品《数位CD音响测试-动向效果(九)》【WAV+CUE】
- 邝美云《邝美云精装歌集》[DSF][1.6G]
- 吕方《爱一回伤一回》[WAV+CUE][454M]